农村递烟现状:1916成标配,人情味儿去哪了?
在很多人的记忆里,农村是温情脉脉、充满烟火气的港湾,邻里间质朴纯粹,情谊深厚。可如今,一到过年,那股愈演愈烈的攀比之风,却让人猝不及防,尤其是在装烟这件事上,着实让人惊掉了下巴。
农村过年,走亲访友是传承已久的习俗,递烟则是打开话匣子、拉近彼此距离的关键一步。过去,烟的牌子并不重要,大家在乎的是相聚的喜悦和彼此的心意。但不知从何时起,这小小的递烟行为,竟成了一场暗自较量的“面子大战”。
现在回村过年,兜里要是没揣上几包“1916”,递烟时都感觉低人一等。就拿我今年的经历来说,大年初二去舅舅家拜年,一进门,就看到几个表哥表弟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。我满脸笑意地从兜里掏出准备好的芙蓉王,想着给大家递上,热络热络感情。可手还没伸出去,就听见表弟略带调侃地说:“哥,都啥时候了,你还带芙蓉王啊?现在回村,大家都带1916,这芙蓉王,都有点拿不出手喽!”
这话一出,我的手瞬间僵在了半空,脸上一阵滚烫,别提多尴尬了。咱们这些在外漂泊打工的人,挣钱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。平日里,抽的也就是十几二十块钱一包的烟,能省则省,毕竟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。像“1916”这种高档烟,一包的价钱抵得上我平时两三天的烟钱了。过年回家,本想着买点好烟表达心意,可这疯狂的攀比之风,实在让人招架不住。
为了不丢面子,我只能借口出去买年货,跑到村里小卖部,咬咬牙买了几包“1916”。这一趟下来,钱包迅速瘪了下去,心里却满是无奈。静下心想想,过年本是一家人欢聚一堂、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,怎么就因为这递烟的攀比,变得如此功利和世俗呢?难道在农村,面子真的比亲情和真心还重要吗?
这种攀比风气不仅让我们的经济压力增大,还让原本纯粹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。它反映出当下农村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,过度追求外在的虚荣,而忽略了亲情、友情这些真正宝贵的东西。其实,真正的情谊,难道是靠一包烟的价格来衡量的吗?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这种盲目攀比的行为,回归到过年的本质,珍惜相聚的时光,用真诚和关爱去维系彼此的关系呢?
大家在过年的时候,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攀比现象呢?对于农村过年装烟攀比这件事,你又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,咱们一起聊聊。 ......,对此你怎么看?
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