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00的“专供烟”,被谁买去了?
媒体曝光了1800元专供烟的内幕,行管部门工作人员称其成本只有一二百元。
那么问题来了:1800的专供烟,都被谁买去了呢?
1. “特殊渠道”爱好者
这类消费者迷信“专供”“特供”标签,认为这类香烟“身份特殊、品质更好”。比如有人会购买“某某典藏版”(5盒礼盒装含烟灰缸和打火机,售价1800元)作为送礼或收藏。
尽管国家早在2003年就明令禁止生产特供烟,但市场上仍存在通过灰色渠道流通的“出口专供”版本,满足部分人对稀缺性的追求。
2. 礼品市场的需求者
高价香烟常被视为“身份象征”,尤其在节日或商务往来中成为热门礼品。像上面提到的某某典藏版因包装精致,被网友评价为“过年送礼应该不错”。这类购买者通常不关注实际口感,更看重品牌溢价和礼盒的仪式感。
3. 收藏群体
限量版或特殊包装的香烟吸引了一批收藏爱好者。例如,带有水晶烟灰缸和打火机的礼盒,因其设计独特且数量稀少,成为收藏目标。部分人甚至会保留未拆封的烟盒作为“藏品”。
4. 代购与灰色市场从业者
部分“专供出口”香烟通过免税店或海外渠道回流至国内市场,形成灰色产业链。例如,香港免税店售卖的某烟出口版(单盒约35元),通过代购加价后流入内地,价格翻倍。这类交易往往利用消费者对“进口”“免税”标签的信任牟利。
5. 尝鲜型消费者
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烟民会出于好奇购买高价烟。例如,有人评价某某爆珠烟(1800元/条),虽然口感不是很好,但仍愿意尝试。这类消费更多是满足猎奇心理,而非长期需求。
共有 0 条评论